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调研组在云南怒江开展调研

更新时间:2025-04-15 11:10:23

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举办前,3月26日至28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郭卫民率协会调研组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围绕“共促乡村振兴,共谋现代化发展”主题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走访怒江州县城、乡村,详细考察、了解当地民众生产生活情况,与县、乡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共同探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之策。

image.png

在贡山县独龙江乡参观独龙族博物馆

在贡山县独龙江乡的独龙族博物馆,调研组一行深入了解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独龙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变迁。由于独龙江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独龙族人曾一度与世隔绝,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关心部署下,独龙族从刀耕火种到多种经营,从溜索过江到大道通四方,从茅草屋到安居房,从有山缺物到百业兴旺,实现了整族的大变迁、大发展。2018年,独龙族从整体贫困实现了整族脱贫,完成了“一跃千年”的惊人跨越,开启了迈向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image.png

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调研

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调研组走访了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克劳洛”在独龙语中意为“独龙江畔美丽的地方”,是上海浦东新区沪滇协作、中交集团帮扶援建的项目。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水景步道干净整洁,富有独龙族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小菜园小花园里绿意盎然,有条件的村民还开起民宿、办起了农家乐。据独龙江乡迪政当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文彬介绍,随着卫生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独龙江的美丽乡村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打卡”。 

image.png

在独龙江乡迪政当村调研独龙毯编织产业发展情况

调研组还在迪政当村的霂欣曜独龙毯编制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体验了独龙毯编织技艺。独龙毯是独龙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独龙江乡把独龙毯编织作为民族文化致富产业来重点推进,引进上海市的编织企业,开发纯手工编织的独龙毯小枕头、背包、围巾等,进军上海和海外市场,发展“织布经济”,开辟出一条“文化传承+产业振兴+旅游发展”的路子。当地的独龙毯非遗工坊和“彩虹庭院”家庭作坊,已成为游客体验、游购的主要项目。调研组还了解了“伊利营养2030”和中国平安“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在独龙江的实施情况。

image.png

调研贡山县人民医院远程医疗工作开展情况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幸福之本,良好的医疗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在贡山县人民医院,调研组了解到,借助5G远程医疗技术,医院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医疗服务。据贡山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余秀莲介绍,通过5G网络的高速连接和科大讯飞的技术支持,贡山县的患者如今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来自上海专家的精准超声诊断服务。远程会诊合作的开展,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高质量,不仅方便了患者,更为贡山县医疗服务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image.png

调研独龙江乡中心学校“数字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独龙江乡中心学校的操场上,跑步、打篮球的学生们青春洋溢、活力十足,校园里充满了勃勃生机。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老师正在配有电子屏的“智慧黑板”上展示课件内容,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他们跟城市里的孩子们一样,正体验着最新的数字化教学。调研组了解到,目前学校有20套希沃一体机教室,20间数字化教室,两间录播室,一间科技馆,智慧校园全覆盖。教具、实验器材、体育器材等都根据二类学校的要求来配备,能够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让乡村孩子也能“上好学、有盼头”。如今,独龙江乡全乡无失学辍学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100%,九年级升学率100%。“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成,为家乡发展培育人才,是独龙江中心学校的办学之魂”,学校小学部教学副校长徐晓瞳说,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接受高质量教育,有利于培养、稳住、留住服务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

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现代乡村服务业是农业和农村的新兴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怒江州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天资源。调研组先后来到州内福贡县腊竹底村和老姆登村,考察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腊竹底村坐落在怒江边、碧罗雪山脚下,毗邻G219国道,是一个特色浓郁的傈僳族聚居村落。走在村内的林间小路上,映入眼帘的除了极具福贡特色的墙体画,还有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据福贡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成荣介绍,近年来,腊竹底村以“村集体引领+乡村CEO运营+农户自主经营”的方式,发展了民宿、农家乐、露营地、咖啡屋等配套业态,推出傈僳文化研学、田园采摘、摄影游园等农文旅体验产品,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还推动6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腊竹底村接待游客2.8万人次,拉动消费15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发展壮大,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image.png

调研匹河乡老姆登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

老姆登村位于福贡县匹河乡政府驻地东北面,村名来自怒族语的音译,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这里背靠碧罗雪山,俯瞰怒江大峡谷,和美乡村的新图景处处可见。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老姆登村如今盯准“文化”这个关键点,在多方努力下,成功建成“州级怒族文化传承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比亚’舞传习点”“怒苏传统文化研究基地”“老姆登传习馆”“老姆登民族文化演绎空间”等,共计开展培训演出1000余期。村里充分利用村集体达比亚广场,打造了集休闲娱乐、民族歌舞展演、土产品售卖、篝火晚会为一体的“老姆登之夜——民族文化集市”,让游客多角度体验怒族特色文化。目前,全村共开办农家乐和民宿客栈37家,拥有657个床位,可接待1270多名游客住宿就餐,带动直接从业人员15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570余人,年创收达870余万元。

image.png

在拉甲木底沪滇协作产业园区调研草果产业发展情况

草果是“植物王国”给怒江人民的礼物,更是怒江的致富产业,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幸福果”“金果果”。作为全国草果的核心产区,福贡县有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2、全国1/4的草果种植面积。近年来,福贡县持续在草果精深加工上发力,通过精深加工,草果实现了华丽转身,化身为多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在福贡县上帕镇,调研组一行来到拉甲木底沪滇协作产业园区,实地察看产品研发实验室、数字化监测服务平台、草果加工生产线等,详细了解草果收储加工,草果精油、草果气泡水、草果酒等草果衍生品生产情况。据了解,目前,怒江福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有3条草果精油提取生产线、1条二氧化碳超临界草果油树脂提取生产线、1条全自动草果气泡水灌装生产线以及10余个草果仓库,每年可消纳鲜草果5000吨。 

image.png

在称杆乡“腊娜瓦底”乡村振兴示范园调研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

此外,调研组还前往称杆乡“腊娜瓦底”乡村振兴示范园调研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前往小沙坝服务区的怒江减贫交流中心参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成就展等。

调研组此行深入了解怒江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实践经验。调研认为,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赋能,是促进怒江州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动力。郭卫民会长在调研时强调,一方面,要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各个领域深度应用,进一步提升乡镇、社区一级的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数字化服务,使乡村生活方式更加智慧便捷、高效舒适。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通过创意设计、数字化传播等手段,将乡村文化转化为吸引各方游客的亮点,全面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原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新闻发言人苏国霞,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中国网党委副书记郑文华,怒江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过建文等参加调研。

来源:

关键词: 乡村,发展,文化,振兴,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