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

从生态文明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更新时间:2022-09-26 15:35:54

■李蕾

根据我长期与国际友人沟通发现,其实西方大众非常想了解中国对环境保护的做法。我认为环保、生态文明的故事会是一个重新塑造国家形象的突破口,我们需要抓住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传播好生态文明理念,塑造中国的可爱、可信、可敬的新形象。

我们该如何做呢?可以借鉴中餐在全球受欢迎的历史过程来得到启发:一开始做些外国人能够接受、不太偏离他们舒适区的菜,要鼓励他们再回来吃;然后慢慢让那些思想开放,愿意尝新的人试试更地道的菜;材料要与时俱进,有机的、散养的、低碳的。

应用到生态文明故事的国际传播中,那就是:

1.先用国际惯用的术语来呈现一些中国的例子,用小人物来讲简单但是伟大的精神(外国都喜欢小兵立大功的故事)。故事要用数据来支撑,透明的数据全球都看得懂也不用解释;找第三方来作背书;用视频、图表等来诠释,这也方便社交媒体传播。

2.用年轻人、企业、儿童、少数民族、动物、植物来做故事主角,从他们的经验体现出我们的绿色精神。

这些生态文明、环保、节能减排的故事要持续地说,不停地说才能达到国家形象改变的可能。

在说这些故事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调整、阐述、重新定义关于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生态文明价值观、理念。

我们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如果不能清楚的解释我们的出发点,就很难让国际理解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说不清楚又被西方舆论贴上“偏执、不合作”的标签。还好的是我们有足够的内容和经验来阐述我们的出发点——虽然与西方略有不同,但是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可以提供解决环保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式。

从群体的利益出发:我们有14亿人口、5000年的文明,我们的智慧、血泪、努力和这么多的大数据(比如我国传统的24节气就是古老的大数据结果)印证了我们知道如何可持续发展。不像其他的文明如古老的玛雅或是印加文明,它们虽然曾经也有过先进的自然环境治理方式,但是可惜并没有系统的延续到今天。

对生命的影响:在西方为了达到环保往往要牺牲既有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西方人是用基督徒赎罪的态度来看环保(之前不断占领滥用资源所以现在必须偿还)。而我们可以用中华文化是如何珍视生命的角度,我们是如何拥有“生命至上”,渴求“生生不息”的处事态度,而这生生不息之广大而无所不包——从人到万物乃至于到宇宙。这些概念是人性的概念,讲清楚了会凸显我们博大精深的包容(Inclusion)文化。

用哲学理念来论据:科学固然重要,但是把生态文明拉到哲学层面,我们拔高且找到属于人类性(Humanity)的着力点。其实追求“天人合一”就是环保最高境界,只是老外还找不到这个词汇。而天人合一老早就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理念和基因里。我们利用生态文明的传播把影响华人做事处事的几个价值和理念拿出来好好解释,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天地正气、世界大同等,用生态的情景来阐述,这不但告诉了世界我们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了西方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就是因为这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理念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所做所为。

请注意,我们不是在输出我们的价值观,只是在分享解决共同问题的另一种原则和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我们多彩多样的文明和经验,建立在我们如何看待万物和生命,更建立在我们与生俱来的哲学伦理价值。我们如果说清楚了这些,我们的做法就不会让西方觉得那么突兀。

我们说什么才能吸引眼球有说服力?

富有中华哲学思想的生态文明我们该拿什么来说呢?其实可说的实在太多了。在这个时候不得不感谢我们的祖先留下来太多带有环保意识的传说故事:从夸父追日的精神启发到今日我们太阳能的技术解决了多少偏远地区的用电问题;从大禹治水的理念到今日我们如何善加利用水资源带给我们动力,或是女娲、神农氏与植物、农作物的知识是如何让我们祖先生活的更好而代代相传,或是咱们的十二生肖——我们自古对动物家禽宠物的尊重乃将它们列为每一年的标示,这是国外没有的精神。这些都是亲民、有意思、没有政治化但赋予特色有视觉的载体,绝对可以拿来讲述我们生态文明的哲学态度。可以用故事、图表、绘画、音乐、表演艺术来阐述这些智慧结晶。

另外,少数民族的智慧通过环保的故事来传递在今日的国际大环境下最恰当不过了。像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护松碑,记载了大理村民山上种植松树并立下公约不准盗伐木材,可见当时的白族就有极强的森林树木保护意识。更有现在年轻人用无人机技术重新改革务农技术,不但让科技进入了最偏远的农村,也让一些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带着新知识和做法回到了农村。这些小人物、大精神的故事非常符合西方的口味。

我们该如何说才能被接受?

在全球对中国有误解时,传播的方式更要有策略性,不然会达到反效果。与其直接的硬宣传和刻板的沟通,不如用分享的方式来传递理念。分享不是在说服别人、分享也不是在说教。分享就是在同一个问题上提供另一个视角、方式、选择来解决问题;你不必完全采纳,但是你不能否定或许有别的解决方式达到一样的效果。分享等于另一种选择的余地,本来条条大路通罗马,谁说保护地球只有一种做法?这种分享方式是西方愿意接受的。记得我们用中餐的比喻吗?我们需要更多西方朋友在没有压力和误解下愿意尝试我们的一些角度和做法,用分享的方式来传递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成功案例会是让更多外国朋友愿意聆听我们故事的有效方法,进而也帮我们传播。

我们让谁来说能扩大效果?

我的建议是让儿童、年轻人、少数民族、企业来说这些故事,从他们的口中传递中华文明从开始以来就注重环保,追求天人合一直到今天,这样会更有说服力。我们要用自信带点幽默的口吻,用真诚且不怕家丑外扬的态度来面对(谁都有做不好的时候,要不然地球怎会有今日?)越是透明,越代表我们愿意勇敢面对问题,越是幽默自嘲越是自信的表示。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带有哲学色彩的环保故事让世界笑起来,笑代表着理解、快乐和希望,我们目前需要希望来激励更多的人加入生态保护的行列。我们要用“生态文明”给世界带来希望。

相信用儿童、动物、年轻人等来做内容主角会让世界感到中国的可爱。用分享而不是说教的传播方式会让世界感到中国的可信。而用哲学价值观加上科技创新来诠释新的环保定义“生态文明”会让世界感到中国的可敬。让我们用“生态文明”重新让世界认识中国,把中国的“生态文明”概念通过分享变成世界的“生态文明”。

(作者系万博宣伟原中国区总裁)

来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关键词: 文明,生态,故事,环保,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