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关视野

李麟学:国际传播研究新向度与新命题

更新时间:2022-04-19 16:02:50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以新闻传播学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以全媒体为特色,整合全系专业学科,聚焦媒介文化-智能传播-城乡传播三大研究方向。

一、跨学科研究提供国际传播的厚底蕴与宽视域

多学科涵化“中国话语与中国故事”;多学科寻找国际传播和融通实践命题;跨学科提炼国际传播中国话语“核心族群”。

二、国际传播教研新实践

自从党中央2013年提出加强和改善国际传播以来,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不断深化,国际传播和中国话语成为国家战略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改变的后疫情时代,对中国话语和国际传播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命题。国际政治环境、舆论环境、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在不断地变化,国际传播需要改变和不变的是什么?哪些是共通的规律?还有一点很重要:中国话语和国际传播的研究,一方面是中国话语研究偏弱,另一方面,国际传播研究涉及到跨学科的难度,学科之间如何互动。

从学院层面我们梳理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传统文化观念在国际传播中的价值,中国话语和国际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是什么?共通理解和共情感知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第二,超越媒体中心的研究范式,怎么关注人本、文本、物本的关系;

第三,如何在全媒体的传播体系当中推动国际传播路径和方式;

第四,如何在跨学科的基础上为国际传播提供中国优秀传统理论支撑;

第五,如何考察国际传播效能做到精准传播;

第六,如何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锤炼中国话语和中国故事“原型”。

除此以外,我们在教学中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

第一,跨学科。国际传播的创新力和拓展力,国际传播的哲学基础等等。有哪些新的逻辑和新范式。中国话语和国际传播成为院校共建的非常重要的议题。

第二,传统文化、哲学、美学、人类命运、生命情感,共同的理念和真善美的诉求,怎么梳理出中国话语核心概念组群出来。

第三,“第三只眼”超越媒体中心主义的范式。尤其是国际传播的新维度怎么理解?现在的国际传播既涉及到学者、艺术家、移民群体、新闻工作者,还涉及到国际“流动者”。

在中国话语跟国际传播大路径下,我们学院希望可以从差异化的角度,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做更多研究。

(作者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本文为作者参加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与同济大学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讨会上发言的主要观点摘要。)

来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关键词: 传播,国际,中国,话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