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公关视野

孟建:跨文化传播视域中的话语体系建构

更新时间:2022-02-07 13:40:57

虽然我国的跨文化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存缺乏多元共生理念、双向交流不够、尚未形成国际话语表达体系、缺乏精准有效传播方略等不足。其间,如何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是要解决的主要瓶颈。

一、跨文化传播:理念层面需要超越的四个误区

(一)跨文化传播缺乏多元共生的文化理念

我们要进一步确立“文化是多元的,文明是共生的”文化理念,强调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要切实防止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新文化中心主义”。

(二)跨文化传播缺乏双向交流的平衡模式

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加大跨文化传播的力度极为重要。我们要强调文明的交流,尤其要克服“圈层式”“救赎式”等跨文化传播的非正常心态,要将“双向交流沟通的平衡模式”作为我们实施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方法。

(三)跨文化传播缺乏国际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

构建自己的文化话语体系应当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跨文化传播中要努力学会用国际传播表达方式,融入国际话语体系;同时也要防止用西方的话语来建构自己的话语。

(四)跨文化传播缺乏精准有效的媒体方略

当下已经进入媒介化的时代,但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上往往还存在着“维度单一,层次不分,效果不佳”等问题。进而言之,我们在这方面除去表现为“有效传播理念的缺失、精准运作路径的偏差”外,媒体组合方式的单一,特别是新媒体运用的缺失,是困扰我们做好跨文化传播的突出问题。

二、跨文化传播:方法层面需要关注的五个维度

(一)要建立“多元逻辑、多元共生、多元共识”的跨文化传播认识论和方法论

文明的对话,文化的沟通,必须遵循传播规律。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必须在文明的对话中正确认识并接受文明间的冲突和融合,才能推进各种文明的全面进步。

(二)要设计出“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传播管道

要在官方沟通管道畅通的前提下,将民间沟通管道等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并予以支持。

(三)要遵从传播规律,大力提升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要从泛众传播到精准传播,改变整齐划一的传播方式;要从广义社会传播到阶层社会传播,改变传播中不分社会阶层的传播格局;要针对不同国别、地区制定传播策略,从多国一策到一国一策、一国多策、甚至是一人一策。

(四)要将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点

媒介化社会的真正来临,其实质是人类交往方式的伟大革命。“媒介赋权理论”“后真相时代”等理论正在日益作用于社会。我们要认清传播生态发生的巨大变化,实现用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方式,实现与受众的传受同构、心理同构。

(五)要注重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开展国际文化交流

中国快速发展和崛起的现实,已经让世界一些国家在表面积极应和之下,心存疑虑。如果我们常常以独自的方式举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猜忌。我们要尽可能与国际组织进行文化交流的合作,其传播的效果将会更好。

三、跨文化传播:外宣工作层面的三方“重构”

(一)重构外宣格局、拓展外宣主体

体制内力量、民间力量、海外力量并重;丰富外宣内涵: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布局;建构平台渠道:新媒体运用、多平台载体、全方位合作。

(二)重整外宣流程、建立外宣联席工作机制

将“大外宣”进行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建立外宣智库咨询机制,建立有效的外宣效果评估机制。

(三)重塑外宣业务、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为的是解决好我们在国际传播中的“沟通无奈(彼得斯语言)”;要学会精准施策、精准分发、精准检测;关注人际传播:人际传播在当下被忽视的现实,应当引起特别关注。人际传播的作用和质量是其它传播往往无法比拟的。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文为作者参加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与同济大学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研讨会上发言的主要观点摘要)。

来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关键词: 传播,跨文化,国际,交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