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主题分享

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宣传局局长武和平:树立国家形象意识,讲好中国故事

更新时间:2018-12-21 09:26:00

尊敬的柳斌杰会长、郭卫民副主任,各位嘉宾、新闻界朋友们好!

首先感谢大会给予发言机会,围绕大会主题做一个发言,题目是“树立国家形象意识,讲好中国故事”。与大家分享。

春江水暖、风正帆悬,四十年改革开放催生中国公共关系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其中阳光政务实施和政府形象构建新闻发布制度,也方兴未艾,日渐成熟。

客观而言,中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制度化、系统化始于2003年非典之后。国务院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于是有了发言人制度第一把“尚方宝剑”;有了第一届被称之为“黄埔一期”的发言人培训班;有了第一批被媒体称之为“三剑客”,由国务院确定的三个部委“定时定点”的新闻发言会。如今,不少首批发言人虽已转身退隐,但千万个新闻发言人已经站起来,国家多个部委和地方党委政府普遍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连国防部发言人也闪亮登场。三人小合唱变成万人大合唱,每年新闻发布会达到数千场,并且一路走来,历经非典、5.12汶川地震、“3.14”及“7.5”事件,冰雪灾害和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洗礼和考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磨练出了一支队伍,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发言人,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布机制和制度。回首既往,发生了9个可喜的变化:

从“闭门不出”到发言人群体登场,形成方阵;从不敢说、不善说到占领话语场,掌握定义权,释放正能量;从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公布到政务公开的常态发布,并实现了国家顶层设计的制度化;从一般陈述性问答到智慧化解答克难的金句妙语;从简单追问式发布到议题设置的主动策划;从对国内信息发布到面对国际传播的大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从专职发言人的表述到党政负责人的发布示范;从单一的发布场到融入新媒体洪流,运用多元话语方式打好全方位舆论战;从被动舆论引导到主动的引导舆论。

抚今追昔,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如何使公共关系、新闻发布、政务公开具有新作为。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四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由背向世界到面向世界,在“一带一路”倡议,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从融入世界到立于世界,更需兼顾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对国际媒体和世界公众,树立国家形象意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形象,即一个国家政府及国民在国际上的综合印象、声誉和认可度。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国际传播进行构建和塑造,形象与真实的状况不相吻合,固然有敌对势力,看不得“风景这边独好”,惧怕“东风压倒西风”的抹黑。也有我们自身原因,长期以来“养在深闺”,“孤芳自赏”,“开门讲成绩、关门讲问题”,遇事从当地利害出发,人为封锁,拒绝公开,甚至以谎言掩盖事实;或采取“已做不说,先做后说”的信息管控,形成信息真空。将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割裂,导致“地方出事,不愿担当,国家买单,形象受损”的现象。  

那么,如何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呢?首先取决于正确的国家形象观:国家形象不仅体现在国家内政外交的大政方针上,还显示在一个个事件处理态度和方法上。它不仅靠国家硬实力推动,更是包括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国民素养、政府效率、文明开放程度和国际信誉。它不能仅靠国家首脑、政府高层少数人构建,而且有赖于各级官员、各级社会组织和每位公民分担。一事当先,以国家利益为上,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国家形象,像维护母亲一样维护邦国尊严、捍卫国家利益,更要从国际传播战略层面提升整个国家的话语能力。

一是从全球化的思维视角,创新便于为世界接受的话语体系。

善于用“世界语言、中国表达”“本土故事、国际表达”,善于用文化的方式推送理念,强调对外报道的国际属性,使中国话语能为不同社会制度、人文背景、不同信仰的人所接受。善于将国家形象人性化,将事实情感化,善于把大道理变成小道理,善于把大原则变成小实例,善于把强行灌输变为乐于接受,把客观理念变为微观叙事,把深奥的观念变成浅显的道理,把官话套话变为人性话语,见微知著。

二是从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软实力建设。

站起来、富起来的国人更应当把形象亮出来,声音喊出来,这就需要软实力建设。制度的自信,文化自信体现在内外多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组织面对公民善于开诚布公,坚信公开才有力量,敢于“刮骨疗毒”,说出“沉重的”真相,获得人民发自内心的认同和信任。另一个方面则是面对国际受众,特别外国媒体和记者,具有开放的胸襟,善于在交流中介绍国情,诠释国策,赢得理解和支持。

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奇迹,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博大精深,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文化,正说明制度的优越和文化的强大。以人化文、以文化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公信力。  

三是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走出去、请进来,优化提升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享誉全球,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涌动,更需要舆论先行,传播开道,新闻护航,承载起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精神,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国家智库,民间智库和公关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内外合力对外传播新机制,精心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品牌。注意培养造就大批具有国际强烈意识的对外传播人才,需要更多的教育文化团体、民间组织、精英人士走出国门,邀请互访。大力加强国家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建立新型的跨国媒体集团,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体系。

总之,所有这些都无疑为中国公共关系全球化实践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新时代公共关系事业的更好未来。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关键词: 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