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第二届国际传播同济论坛举办 聚集“读懂中国——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

更新时间: 2023-09-12 18:29:30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

同济大学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心

联合举办第二届国际传播同济论坛

聚集“读懂中国——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

“国际传播同济论坛”是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和同济大学运用跨学科视角共同打造的国际传播学术研究平台。9月2日,协会学术委员会与同济大学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研究中心在上海联合举办第二届国际传播同济论坛,论坛的主题为“读懂中国——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同济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郑庆华出席致辞。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伟,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张小影、夏吉宣,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等出席并发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同方知网以及京、沪、赣等地文化、出版、传播、翻译界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交流。

image.p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切实加强国际传播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不断创新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就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出明确要求,并把提炼和展示好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纳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布局。国际传播效能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也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进,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将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和文明成果展示给世界,特别是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丰富精彩实践,转化为世界能听得见、听得懂、听得进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方案,形成更加有利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国际环境。这是对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检验。

张小影在发言中指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中华文明标识是认知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将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多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围绕中华文明标识的梳理和展示,开展深入的学理研究和丰富的国际传播实践。

郑庆华在致辞中指出,大学的优势在于学科多样性,面对新技术、新手段的迭代发展,学科的大联合、大融合和大协作势在必行。当前,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需要进一步拓展传播内容和创新传播手段,这不仅是文科建设的必答题,而是各学科都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同济大学理工文医学科兼备,国际化元素积淀深厚,构建国际传播“生态系统”的条件比较成熟,各学科都要参与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中来,促进传播内容和形式深度结合,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出应有贡献。

与会专家学者来自哲学、历史、党史、文博、文学、出版、传播、翻译、文献引证、公共关系等多个领域,大家结合文化典籍、博物馆、创世神话、黄河文化、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农业文化遗产、汉字、陶瓷、丝绸、中国桥梁、中医药等重要文明标识的对外传播实践,围绕如何全面梳理好和展示好中华文明的标识和精髓、切实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大家一致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明标识贯穿古今,在国际传播中,既要展示好中华民族创造的历史文明,又要展示好中华民族创造的现代文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华民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和社会形态的伟大成果。文明标识的梳理工作要从国家层面加强规划。一致认为,璀璨的中华文明标识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讲好这些重要的中国故事,要注重放到全球议程中去谋划时机、角度。不仅要解读好故事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还要解读好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离不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吸纳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一致认为,在全球传播语境下做好中华文明标识的国际传播,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激励传播工作者深入学习领悟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主动适应和运用新技术新工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丰富传播内容,不断创新传播手段,不断拓展传播平台渠道;同时也使相关政策措施更加精准精细,推动国际传播工作落地生根有效。

image.png

与会专家学者还结合国际传播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从政策、机制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