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洱海论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分论坛在大理举行

更新时间: 2022-08-29 15:09:07

8月28日,2022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分论坛在云南大理举行。洱海论坛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与中国外文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image.png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传播”分论坛以“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为主题,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政府公共关系委员会、企事业公共关系委员会会同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共同主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协会副会长夏吉宣、杨秀萍等出席。协会副会长董关鹏主持论坛。

与会嘉宾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分别就“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的实践与经验”以及“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对策与建议”三个议题展开讨论,共同探讨如何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成果。

image.png

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围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来自政府、企业和环保组织的代表用生动的案例和精彩的图片、视频进行了分享。

image.png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在视频发言中表示,向国际社会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传播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和积极成效,应着力把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魂”,着力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的“特”“效”“信”。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将中国的生态文明故事讲给世界人民,对争取舆论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态环境国际传播需要把握当前移动化、视频化的传媒发展趋势,采用简单鲜明的形式讲好故事,努力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信息供给数量和质量。

image.png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鹏分享了伊利集团维护草原生态良性循环发展、为濒危亚洲象修复野生家园、推广可持续农业和湿地保护项目,以及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商业决策等实践案例。他表示,伊利集团将继续秉持敬畏自然之心,遵循“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持续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样本”,伊利集团将积极践行“双碳”目标,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努力。

image.png

协会新技术委员会执行主任、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杜兰指出,人工智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已经展现。人工智能的普及和运用,有助于监督和卡住污染源、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传统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加快绿色转型,推动资源公平均衡、制约落后地区生态破坏,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内在要求。移动互联时代创造了许多“基于连接”的新应用,人工智能未来将以解决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刚需而载入史册。

image.png

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石化原新闻发言人、党组宣传部部长吕大鹏分享了宁波镇海炼化开展环境保护的生动案例。近年来,宁波镇海炼化履行企业责任,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生产经营同时积极关注环保问题,为厂区白鹭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不久前,该企业创新打造并上线中国首个白鹭全景式全球慢直播平台“I-EGRET”,全天候24小时、零距离呈现白鹭筑巢、下蛋、孵化、破壳、哺育、飞翔的全过程。开播以来累计播放量超1500万人次,海外点击量超过100万,全球网民以此为窗口见证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奇迹。

image.png

生态环保志愿者、“空气侠”创办人赵亮讲述了参与陕西韩城环境治理的故事。他表示,政府、企业、专家、媒体、社区、环保组织应共同构建环境保护多元治理格局。去年,韩城收获了256个优良天数,让我们坚信收获更多蓝天成为可能,同时也带来四点启示: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多元互动可以凝聚更多蓝天共识,标杆典型能够带动区域环境治理,跨界合作助力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回望过去十年,中国大气治理成效显著,环保社会组织和生态环保志愿者的价值日益凸显,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正能量。 

围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的实践与经验,特别是如何用好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开展传播,来自政府和媒体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实践经验。

image.pn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副主任麻静指出,要发挥CGTN与生俱来的视频基因优势,在尝试解构西方话语中,建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要创新生态文明传播渠道方式,借助融通中外的概念表达,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国际影响力,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要增强国际受众针对性,贴近海外受众需求,努力圈粉海外“Z世代”,读懂他们的信息消费观,调整策略开展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新技术对国际传播格局的颠覆性影响不可低估,要重视新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引领作用,借助传播机制变革助力生态文明国际传播。

image.png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王廷尧表示,近年来,云南日报发挥区位优势,面向南亚、东南亚开展“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区域化、分众化表达,从云南生态故事的小切口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云南日报在多语种宣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体化呈现云南生态文明新风貌、互动化传播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积极传播全球环境治理的中国方案,通过融合传播等现代方式,对外讲好中国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创新实践。

image.png

大理以“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举世闻名,“风花雪月”是大理最浪漫迷人的景致,是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牛燕认为,大理不仅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还有大量生动的环保故事,是讲述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富矿”。在国际传播中,大理始终注重坚持思想引领,发掘人类共同关注话题,积极开展多元主体传播。她认为,面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发挥多元主体力量,通过柔性的讲故事方式才能激发情感、产生共情,把中国声音、中华文化真正传播出去。

image.png

新浪微博政务运营副总经理徐丽华分享了社交媒体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国际传播。她认为,提升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效能,必须构建生态文明传播矩阵,让更多主体广泛参与,汇聚各界力量共同发声;加强生态文明议题设置能力,让生态文明传播更具穿透力;搭建生态文明传播的丰富场景,让生态文明传播成为常态;联合各方力量,借助微博等社交媒体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凝聚生态环保共识。

围绕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果,来自公共关系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真知灼见。

image.png

协会副会长、前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表示,向世界阐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宣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讲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有助于国际社会更好读懂中国。为此,要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找准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公约数、情感共通点,形成具有影响力、感召力的内容生成机制。要针对国际受众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理解,采用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传播策略,形成有亲和力的对外表达方式。要把握国际传播跨文化性特征,彰显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形成有说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要争取生态文明议题设置主动权,不失时机宣介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打造中国话语的国际引导力。

image.png

协会副会长、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夏吉宣认为,西方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偏好因其不准确的报道素材和不平衡的报道角度,制造了一个不能准确反映所报道国家真实情况的媒体现实,导致公众对他国产生误解和偏见。他建议,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总结我国国际传播经验、研究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新闻价值、报道方针和媒体功能进行综合研究和理论创新,以满足不同地区受众对跨国界、跨文化、跨意识形态信息的需求。

image.png

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表示,随着外部世界对中国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中国社交媒体的信息日渐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外媒体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和报道中国的新闻来源。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发生了新的变化,它将赋能多元主体和多样化平台,以全新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分发方式突破既有局限,同时,5G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为国际传播带来更具沉浸感、参与感的应用与体验。要牢牢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丰富国际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image.png

万博宣伟原中国区总裁李蕾建议,要做好生态文明传播,必须融入文化的交流和教育,同时要在不同文明间求同存异,以达到传播效果。要把年轻群体作为生态文明传播目标的重点受众,积极举办论坛对话等交流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意、给予他们希望,让他们对未来有信心。要持续分享带有中华文明元素的环保成功案例,让中国变得更可信。要提炼儒家文化思想精髓,开展更多文明主题的交流与研究,让生态文明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突破口。

image.png

本次分论坛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协办,协会战略合作伙伴科大讯飞、伊利集团、中国港湾、中国平安等支持。来自政府、企业、媒体、智库、高校、环保社会组织代表等50余人参加论坛。